用最快的速度冲向“前线” 江西发力构建新型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来源:中国人口报 浏览:1440次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2日

日前,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公布第一批省卒中中心、创伤急救中心、胸痛中心名单。其中,南昌大学一附院、南昌大学二附院、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三附院等各有“斩获”,入选“第一方阵”。

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卒中、胸痛中心、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对于构建新型急危重症患者分级救治体制机制,提升江西省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抢救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死神争抢时间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前不久,短短一个小时内,南昌大学一附院急诊内科向卒中小组预警3名危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过影像科评估均为大血管闭塞,需要进行血管内治疗。麻醉科、影像科和消化科通力协作,迅速实施全麻介入手术,卒中患者转危为安。

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也是第一位的致残原因。为了能让卒中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省人民医院持续优化“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建设,可实现“三先一后”的救治流程,即先抢救、先治疗(包括溶栓药物)、先检查化验、后付费,使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有效、安全、及时、规范的救治,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与脑卒中一样,急性心梗患者越早得到治疗,存活率越高。2014年,南昌大学二附院成立胸痛中心,协调医院内包括急诊科、心电图室、化验室、CT影像科等多科室,进行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建立全天候多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手术人员梯队,可随时应对连续多发心梗患者紧急救治。2016年,医院胸痛中心成为江西首家国家级胸痛中心,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达国内先进水平。

多学科合力救治

创伤患者往往是严重的多发伤,其救治常常涉及多个科室,但很多医院还做不到第一时间调配多科室专家联合救治,导致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南昌大学一附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医院创新创伤急救模式,将相关科室整合在一起,制定最优化急救路线;完善院前急救及“绿色通道”管理流程、建立科室间协作机制等;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针对患者提出的需求,组织相应科室进行多学科诊疗,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提高诊疗准确性。在抢救脑卒中患者方面,医院将全院脑血管病相关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多学科密切合作,开通了卒中特别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绿色通道”。

南昌大学三附院按照严重创伤救治“黄金一小时”理念,整合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及重症医学科,实现“一体化”救治,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到达急重症患者身边,为各类急救病患提供全面、紧急、准确、有效的救治服务,最大限度保障其安全。截至目前,医院急救创伤中心已成功救治10多万名创伤患者。

南昌大学二附院成立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融合组成的卒中救治团队,分为急性溶栓组、血管介入组、功能检查组、康复协作治疗组,使患者得到快速且精准的联合诊治,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完善防治网络

近年来,省人民医院在建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绿色通道”的基础上,推进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技术应用和推广,同时积极开展一、二级预防,康复治疗及科普宣传等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作为国家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南昌大学二附院积极推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包括每年对社区、乡镇人群(院外)开展筛查干预4000例及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内综合干预2000例;牵头成立省神经系统疑难重症联盟,目前已有47家单位参与,真正建立了上下联动、防治结合的良好模式。

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西将构建完善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网络,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到2020年底,将建成一级卒中、创伤、胸痛中心各不少于5个,二级卒中、创伤、胸痛中心各不少于30个,三级卒中、创伤、胸痛中心各不少于100个,在全省基本形成城乡一体急危重症救治体系,进一步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能力。同时,要求各地根据人口规模、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资源布局等情况,优化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资源配置,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卒中、胸痛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网络,推动建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救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