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正青春”:医疗条件更好 群众受益更多
来源:衡阳市卫生计生委 作者:胡雅萍 浏览:1668次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3日

——衡阳市卫计事业发展成就答记者问

11月22日上午“衡阳正青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卫计委副主任介绍了衡阳市40年来全市卫计事业发展成就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就国家实施两孩政策以来衡阳市新生儿出生情况、健康扶贫等工作先后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据悉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市卫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工作方针政策,坚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目标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定不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市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大幅提升。2017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8.86/10万、2.911978年的65/10万、75.43‰大幅降低;人均期望寿命76.4197868.3岁大幅提高

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看病贵看病难逐步缓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医疗和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照顾服务体系,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的福利制度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医疗卫生体制。1985年随着国家启动第一次医改,该市卫生系统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院长负责制干部职工实行招聘制、合同制。2009国家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该市积极推进实施有关改革措施全面推行全面医保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落实医改举措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逐步缓解。

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初期,衡阳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改革开放后,衡阳市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医疗卫生机构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变强。1997衡阳市各农村县市区全部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最低限标准。2003衡阳市重新调整了乡镇卫生院布局,整合了卫生资源保证了全市“一乡一院”。2008衡阳市全面完成了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并添置了配套设备

1978衡阳市共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155个、床位13348张、卫技人员14696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5273其中三级医院8二级医院40建制乡镇卫生院14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村卫生室4441;设置病床4.19万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为5.74;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78万人执业护士1.5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32执业护士2.04处于全省前列,助力衡阳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医疗大市、医疗强市随着该市城市居民“15分钟就医圈”农村居民“20分钟就医圈”基本构建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了满足。

筑牢公共卫生防护屏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效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市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硬件建设,争取国省投资资金完成了13个疾病控制机构和9个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实行疫情网络直报加强疫情监测和分析,大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大幅降低,有效遏制了肝炎、痢疾、流脑、乙脑、新生儿破伤风等一批曾经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蔓延流行有效处置了非典、霍乱、人禽流感、甲流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基本消除了丝虫病、疟疾和碘缺乏病全市连续32年无白喉病例发生连续26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爱国卫生工作有效开展,2017衡阳市成功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评,“灭蚊”“灭蝇”工作达到国家C级标准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得到满足。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市在加强各级医疗机构房屋、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的同时,狠抓了重点专科建设并以重点专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医疗科研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全面进步目前,衡阳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1个、省级重点学科24个、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及全科医生培训基地9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同时该市还深入实施医院管理年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积极推行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全面实行“无假日”医院,改善就诊流程开展预约诊疗服务,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看病就医费用负担进一步降低。随着衡阳市在2005年实现医疗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目标以来2008年至今该市已连续5届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强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40年也是计划生育政策渐进式调整和计划生育转型发展的40生育政策不断完善,由一孩半、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把理解和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转变”是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即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体系更加完善,出生缺陷防治更加全面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更加有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更加贴近群众多元共治局面基本形成。